文/玉箫苒恒牛网
编辑/玉箫苒
叶家山M107墓中出土的一块带有“西宫”铭文的铜器,引发了对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这两个西周时期词汇的探讨。学者们普遍认为,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并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“后宫”。根据现有的西周宫殿遗址和青铜器铭文分析,西周时期的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很可能在当时就已经存在,并在政治和行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从西周青铜器的铭文管理来看,宫廷的内政事务与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的职责有所不同。实际上,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所指的并不是一般的王子或贵族的私宅,而是与政务紧密相关的官职。它们往往是国王或诸侯的儿子或近亲所担任,因此,他们的职务与官职管理息息相关。
展开剩余86%因此,叶家山M107墓的墓主,作为曾国西宫府的一位官员,证明了“南公”这一职位在西周金文中已有所记载。本文将从叶家山曾伯爵的新发现入手,探讨西周金文中的“西宫”和“东宫”二词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宫廷制度中的职能。
叶家山M107墓出土的一件铭文铜爵,编号M107:12,上面刻有“曾白初西宫宝坐彝”八个字。该铜爵出土于墓地南侧二楼的东侧,保存得较为完好。从铭文内容来看,墓主被称作“曾伯爵”。这块带有“西宫”铭文的铜器,继1979年随州宜地岗出土的春秋时期“季怡戈”中的“西宫”字后,成为第二块在曾国青铜器上发现的“西宫”铭文。这一发现对于研究曾国的宫廷、府邸以及官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。
关于“西宫”这一名称,许多学者已有不同的研究看法。张懋镕先生在陕西扶风强氏一号西周墓出土的“夷伯簋”上发现,“西宫”代表了皇室的管理职能。他将“尸”字改为“主”,解释为“夷伯掌管西宫之事”。这一说法与穆海亭、郑洪春所提出的“居处”不同,表明“西宫”不仅仅是宫廷中的一个居住区域,更多地涉及到宫廷职能的分工。
然而,金文中的“西宫”一词所蕴含的意义,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。叶家山曾伯爵的铜器铭文再次出现“西宫”字样,让我们有机会从新的视角来探讨这一名称的来源及其职能。
一提到“西宫”,人们自然会联想到“东宫”,这也引发了对古代宫廷政治的深思。事实上,金文中提到的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有时与宫殿的功能有关,有时则可能是与宫殿无关的职能名称。从金文中可以看到,除了“西宫”外,“东宫”也频繁出现,且两者在文献中有着较广泛的含义。
“东宫”这一名称,在传统解释中有多重含义。首先,它是太子所居之地,也常被用来代指太子。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中的诗句“邢侯的姑姑,是王妃的妹妹”便暗示了这一点。根据《毛亨传》,孔颖达解释说:“东宫是太子之所,太子之居地”。长乐宫在汉代作为太后之居所,因位于东侧,亦被称为东宫。在《汉书·刘向传》记载中,大将军在东宫中执掌朝政,表明东宫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。
相较于东宫,西宫的角色和含义则略显不同。《史记·魏齐武安侯列传》中提到“西宫”的相关记载,指的可能是一个较小的寝宫,主要供太后或妃嫔居住。也有学者认为,“西宫”可能与寝宫制度无关,而是宫廷中专门负责管理宫内事务的行政机构。在西周时期,类似的宫廷制度或许已经初步形成。
西周的宫殿建筑形态也为我们研究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提供了重要线索。在西周宫殿遗址的发掘中,岐山凤雏、扶风召陈、云塘间和齐镇川等地的宫殿基址展现了西周宫殿的基本布局。从这些遗址中可以看出,西周宫殿建筑存在两种典型的结构:一种是封闭式建筑,另一种是开敞的大殿。这些建筑的布局和功能,体现了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作为政治、礼仪及宗教活动中心的角色。
西周宫廷制度的发展与西周社会政治的稳定密切相关。虽然金文中所提到的“东宫”和“西宫”有时被解释为具体的建筑物,但更为重要的是,它们代表了当时宫廷的管理职能及其在国家政务中的重要地位。通过对这些铭文的解读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西周时期的宫廷政治和官僚体系。
总之,“西宫”和“东宫”在西周时期不仅仅是宫殿的名字,更是涉及国家管理与政治制度的重要象征。从历史遗留下来的铭文和考古发现中,我们逐渐揭示了这些古代宫廷体系的复杂性,并且为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。
参考文献:
张懋镕: 《夷伯尸于西宫解》,《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》第二辑,2006年
陕西周原考古队: 《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》1979年
陕西周原考古队: 《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》1981年
周原考古队: 《陕西扶风云塘、齐镇召陈西周建筑基址 1999年-2000年发掘简报》2002年
郭沫若: 《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》,上海书店出版社,1999年
发布于:天津市启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